江西“科技三援”譜寫新時代對口支援農業現代化新篇章
日期:
2020年11月30日 11:29
因地制宜,立足長遠,聚焦糧食生產狀況。阿克陶縣國土面積2.4萬平方公裏,人口22萬,全縣半農半牧,有冰山雪水澆灌,病蟲害少,是有機稻米的天然產地。由於生產水平較低,光熱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,影響農民種植水稻積極性,種植面積一路下滑,從以前的2萬畝降至項目實施前的3000畝。江西省科技廳自2011年起開始實施“阿克陶縣優質高抗逆水稻品種引進、篩選及高產〗示範”江西水稻科技援疆項目,通過十年的水稻科技技術的實驗和推廣,水稻畝產由300公斤左右提高至750公斤以上,雖然受疫情的影響,但產量較同期相比依然穩中有升,較一般農戶相比,畝節本增效450元以上。
制定方案,確定目標,規範具體實施措施。依據當地氣候溫和,幹燥少雨,陽光充足,晝夜溫差大,水源□充足的條件,指導制定“科技三援”項目《2020年度水稻機械化(機插、機直播)生產技術方案》《2020年阿克陶縣水稻精量直播技術示∮範與推廣項目工作方案》以及《新疆阿克陶縣優質水稻機械化生在技術應用與示範2020年度項目工作方案》等。通過試驗示範,在阿克陶縣皮拉勒鄉1村開展新品種篩選對比試驗和高產示範300畝,全縣輻射推廣9000畝,示範新稻11號和新粳4號;並安排了8個江西早粳品系的小面積試種,不斷提高水稻良種的普及率,完善集成規範阿克陶縣水稻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,持續提高水23稻種植效益。
引進技術、攻克高產,糧食畝產量穩步提升。通過引進、試驗、篩選出適宜阿克陶縣水稻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新品種,水稻專家們篩選出新稻11號、新稻36號、新稻44號、新稻45號、新稻47等新品種,取代了秋田小汀等老品種。並運用推廣減量播種,寬行窄株、塑盤育秧、拋秧技術、機直播、機插秧等技術及合理施肥、氮肥後移,施好穗肥、綜合防治病蟲害等栽培管理技術,使大田畝用種量由☆20公斤減至10公斤。最終經專家組測產,平均畝產750公斤以上,最高畝產達936.64公斤,增產20%-40%。
加強示範、重點推廣,糧食安全落地見效。針對該縣水稻生產技術瓶頸,針對性加強開展試驗示範,大力推廣√了水稻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以及水稻直播高產高效栽培技術,共建立百畝示範區6個,建立試驗示範區●762畝,對接科技示範戶100戶,輻射推廣2.9萬畝。示範村由1個村發展到5個示範村,科技示範戶221戶,示範推廣面積從3000畝恢復到1萬畝,極大提升糧食質量、產量,極大提高農◥民經濟效益,極大帶動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,有力保障地方糧食安全。
10月13日,江西省科技廳、省農科院水㊣ 稻研究所組織江西農業大學、中國水稻研究所7名測產專家組成測產專家組,在新疆阿克陶縣皮拉勒鄉1村的新稻11試驗田,開展“科技三援”項目“新疆阿克陶縣優質水稻機械化生產技術應用與示範項目”現場測產驗收。通過田間機收、現場稱重,實測產量,得出:實割面積518.9平方米,鮮谷重量660.3公斤,水分22.8%,雜質率1.0%,折合畝產量758.3公斤,較去年同比穩中有升,與一般農戶相比,畝節本增效450元以上;同時,機藝融合程度高,集成技術簡便、易學、操作方便,機直播試驗示範田間生長表現良好,極大提高了阿克陶水稻種植的科技水平。江西省通過近十年努力實施水稻科技援疆項目,實現了藏糧於地、藏糧於技。
因地制宜,立足長遠,聚焦糧食生產狀況。阿克陶縣國土面積2.4萬平方公裏,人口22萬,全縣半農半牧,有冰山雪水澆灌,病蟲害少,是有機稻米的天然產地。由於生產水平較低,光熱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,影響農民種植水稻積極性,種植面積一路下滑,從以前的2萬畝降至項目實施前的3000畝。江西省科技廳自2011年起開始實施“阿克陶縣優質高抗逆水稻品種引進、篩選及高產〗示範”江西水稻科技援疆項目,通過十年的水稻科技技術的實驗和推廣,水稻畝產由300公斤左右提高至750公斤以上,雖然受疫情的影響,但產量較同期相比依然穩中有升,較一般農戶相比,畝節本增效450元以上。
制定方案,確定目標,規範具體實施措施。依據當地氣候溫和,幹燥少雨,陽光充足,晝夜溫差大,水源□充足的條件,指導制定“科技三援”項目《2020年度水稻機械化(機插、機直播)生產技術方案》《2020年阿克陶縣水稻精量直播技術示∮範與推廣項目工作方案》以及《新疆阿克陶縣優質水稻機械化生在技術應用與示範2020年度項目工作方案》等。通過試驗示範,在阿克陶縣皮拉勒鄉1村開展新品種篩選對比試驗和高產示範300畝,全縣輻射推廣9000畝,示範新稻11號和新粳4號;並安排了8個江西早粳品系的小面積試種,不斷提高水稻良種的普及率,完善集成規範阿克陶縣水稻機械化高產高效栽培技術,持續提高水23稻種植效益。
引進技術、攻克高產,糧食畝產量穩步提升。通過引進、試驗、篩選出適宜阿克陶縣水稻種植的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新品種,水稻專家們篩選出新稻11號、新稻36號、新稻44號、新稻45號、新稻47等新品種,取代了秋田小汀等老品種。並運用推廣減量播種,寬行窄株、塑盤育秧、拋秧技術、機直播、機插秧等技術及合理施肥、氮肥後移,施好穗肥、綜合防治病蟲害等栽培管理技術,使大田畝用種量由☆20公斤減至10公斤。最終經專家組測產,平均畝產750公斤以上,最高畝產達936.64公斤,增產20%-40%。
加強示範、重點推廣,糧食安全落地見效。針對該縣水稻生產技術瓶頸,針對性加強開展試驗示範,大力推廣√了水稻機插高產高效栽培技術以及水稻直播高產高效栽培技術,共建立百畝示範區6個,建立試驗示範區●762畝,對接科技示範戶100戶,輻射推廣2.9萬畝。示範村由1個村發展到5個示範村,科技示範戶221戶,示範推廣面積從3000畝恢復到1萬畝,極大提升糧食質量、產量,極大提高農◥民經濟效益,極大帶動廣大農民種糧積極性,有力保障地方糧食安全。
|
|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
|